科技之窗Science

养殖知识

首页 > 科技之窗 > 养殖知识

肢蹄病的原因及防治大全

发表日期:2022-05-06发表者:roadbio-group

猪肢蹄病是其四肢或蹄部发生疾病的总称,通常表现为跛行。肢蹄病不仅影响动物福利,也降低猪群生产效率,进而导致经济效益下降。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肢蹄部疾病的发病率也有了大大的提高。因此,弄清猪肢蹄病的类型,认真分析引起猪肢蹄病的原因,对于生产中有效防治肢蹄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猪肢蹄病的类型

常见的有变形蹄、变形肢、遗传性肢蹄病、传染性肢蹄病和非传染性肢蹄病等类型。变形蹄有过长蹄、过宽蹄、卷蹄、卧系低蹄、突系高蹄、外蹉蹄、蹄裂、蹄底增生等几种;变形肢有型肢、“O”型肢等几种;遗传性肢蹄有外翻腿(撇拉腿,长白和约克夏品种较多)、前肢增粗、屈曲腿、内趾过小、多趾、独趾(马蹄样)、蹄裂、蹄底增生、型肢、“O”型肢等;传染性肢蹄病有口蹄疫、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几种;非传染性肢蹄病有变形蹄、变形肢、软组织伤、骨骼伤、神经性肌肉麻痹症、化脓性炎症、风湿关节炎、瘫痪等几种。为能更好了解肢蹄结构及其相关病症,图1、图2中对肢蹄各部位加以标识。

                

2.引起猪肢蹄病的原因

2.1 品种遗传性因素

肢蹄病具有中等的遗传力,这也是有些品种的猪肢蹄病多发的原因。某些猪品种生长速度快、体型大,而关节软骨和骨骺的机械强度并未随之相应增加,以至承受不了生长过快而增加的体重压力,从而导致关节疾病。

2.2 环境因素

2.2.1 地面状况

地面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舍内小气候和卫生状况,还直接影响猪的肢蹄病的发生。地面状况主要取决于下面几个因素:

1)地面的冷暖程度。一般中、小型猪场多采用水泥结构地面,这种地面养猪弊多利少。水泥地面属于冷地面,不保暖。在寒冷的冬季母猪躺在水泥地面上温度上升至10℃需要8h左右,而躺在木地板上达到同样的温度只需要2h左右;

2)地面的粗糙程度。地面粗糙程度是导致猪蹄是否发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地面过于粗糙,母猪易患跛行,足垫损伤、蹄底增生,关节和软组织损伤。现在各个集约化养猪场基本上采用水泥地面或砖地面。为防止地面过滑,在养殖场初建时,水泥未干前,用竹扫帚顺坡拉毛。在生产中有些猪场地板特别是新场地由于选材或经验不足太过粗糙,加上周围食槽、栏杆、隔墙的锐利部分未磨平,容易磨损和刮伤肢蹄部。地面过于平滑,一遇潮湿和冲洗地面,母猪易摔伤和骨折造成母猪流产,特别是春季,母猪易患肢蹄风湿病;

3)地面类型。有人曾对种地板进行研究发现,塑料及铝制漏缝地板易发生严重的蹄跟与蹄掌病损,水泥地板与钢制漏缝地板则引起蹄裂。调查资料显示,除了分娩舍外,网状地面造成猪蹄受损的比例均高过实地面,不同条状地面对猪蹄也造成一定损失。而条状地面中铝的问题最大,而塑胶的问题较小。有些猪场夏天为了降温,经常多次冲洗猪栏,或猪栏中有积粪积尿,此时,硬地面和软地面加湿后变滑,而且猪肢蹄长期泡在水或粪尿中,蹄壳变软,耐压强度降低,加上潮湿地面易滑,肢蹄部损伤机会加大;

4)地面的坡度。坡度过大,造成猪肢蹄部负重不匀,尤其加大了对后蹄的压迫。坡度过小不利于尿液与水的排出,栏舍过于潮湿,病菌滋生,使蹄底腐烂。

2.2.2 气候因素

秋冬季节,养猪场裂蹄病比例明显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影响。进入秋冬季后,天气由暖转凉,猪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脂类物质分泌减少。蹄壳变硬变脆,易出现裂缝,导致蹄病的发生。另外,冬季风大寒冷、干燥,使蹄壳变脆易裂。

2.2.3 栏位饲养方式

工厂化养猪场多选用定位栏饲养方式。由于猪只运动减少,难产率增高,特别是蹄部,腿部问题容易发生。另外,常由于机械操作不小心,碰伤母猪的肢蹄部,而发生机械损伤形成的扭损、拐脚等各种蹄病。

2.3 营养因素

猪肢蹄在猪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必须不断的获得各种营养以便正常生长和代谢。研究发现,一些营养素的缺乏跟肢蹄病的发生有关。

2.3.1 能量

猪能量缺乏,则生长缓慢,机体抵抗力下降,影响猪四肢及角质的正常生长,引发肢蹄病。但能量过高,也会引发危害,妊娠期母猪采食大量高能量日粮,产后也会出现肢蹄病,且胚胎成活率下降,哺乳性能降低。

2.3.2 蛋白质

高蛋白质日粮结构,易引发猪的肢蹄病。尤其后备母猪喂给过高的蛋白质日粮,则会较多的引发骨软症。

2.3.3 钙磷含量及比例

猪饲料中钙、磷缺乏或比例失调会引起佝偻病、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尤其后备公猪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阶段,比母猪和阉猪骨骼发育快,饲料转化率高,对钙磷需要量也相应较大,因此钙磷在饲料中的含量非常重要。在仔猪和生长猪日粮中缺乏钙、磷及比例不当或维生素D不足,易患佝偻病。

2.3.4 其他矿物质含量

铜、锰、锌、硒、氟、硫等缺乏也会引起肢蹄病的发生。

2.3.5 维生素

1)维生素D:能促进钙磷的吸收,调节血中钙磷水平,促进骨内钙盐沉积。猪日粮中长期缺乏维生素时,除常发生与钙磷缺乏相同的症状外,还易出现四肢跛行,严重者关节肿大,步态不稳,强直性痉挛、麻痹甚至瘫痪等。

2) 泛酸:是猪日粮最易缺乏的族维生素之一,作为辅酶的成分参与三大有机物质代谢,猪日粮缺乏泛酸,可造成母猪生物素缺乏症。后腿痉挛,蹄开裂,病蹄不能着地。

3) 生物素。又称为维生素H、辅酶等。相对而言,生物素是不会缺乏的。但由于工厂化养猪的发展,猪群接触青饲料减少。营养全部来源于饲料,由于原料及配合等原因常导致生物素的缺乏。还有在高温环境,如果日粮氧化酸败,生物素失活,可造成母猪生物素缺乏症。患病母猪病蹄仅能提举而不能着地。在预混料中,氯化胆碱和微量元素是影响生物素稳定的主要因素。廖晓松指出,不含胆碱和微量元素的维生素预混料,生物素损失率为0.3%,而在含胆碱和微量元素的复合预混料中,生物素损失率为8.6%

2.4 饲养管理因素

2.4.1 风湿

夏天经常把猪放置于中央空调的风口处,造成猪关节炎、风湿病等内科病。被风、寒、湿邪侵袭后引起经络闭塞、气血凝滞,致使肌肉、关节疼痛、僵硬、屈伸不灵、运动机能障碍。西医认为是链球菌等所致。它具有游走性,运动或受热后症状减轻,受冷后症状加剧等特点。

2.4.2 蹄趾甲过度生长

猪长期在硬地板上饲养,加上猪的不良姿势习惯及运动不足造成,重者导致跛行,失去种用价值。另外调查发现某些猪种(如长白、大白)外侧趾过度生长,如果不注意对其进行修剪,再加上冬季圈舍潮湿、地面光滑,猪在试图站立时,往往会造成后蹄的撕裂伤。

2.4.3 运动不足

现代规模化养殖猪场,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采用限位栏、高床饲养,由于猪运动受到限制,致使肢蹄病发生增多。

2.4.4 机械损伤

在种猪的日常管理、转栏并栏及种猪出售时的驱赶当中,由于饲养管理人员的粗暴、猪打架、途经粗劣路面、跨越沟壑等原因,造成肢蹄外伤。

2.5 化学性因素

为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现代规模化养猪场都十分重视防疫消毒工作。一般在猪场不会用强酸、强碱、强氧化性消毒药直接带猪消毒,但在空栏消毒中,由于栏舍紧张或其他原因,往往对消毒过的栏舍清洗不够,加上未完全干燥就转入了母猪,由于猪蹄壳中含有象硫酸盐类的无机物,地面残留的消毒液容易腐蚀蹄壳,这样,天长日久,蹄部损伤就越来越大,导致蹄裂或腐烂。

2.6 病菌因素

大量资料表明,许多猪肢蹄病的发生与猪链球菌、葡萄球菌、猪丹毒杆菌、化脓棒状杆菌和猪副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有关。这些细菌侵害猪的蹄部、腕部、肘部关节等在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发生关节炎,从而引发四肢运动机能障碍。有的在四肢外部看不出较明显的病变,但是细菌常侵害脊柱形成化脓灶,从而导致后躯瘫疾。部份猪早期因出现咬尾症之后也常出现上述现象。

2.7 其他因素

2.7.1 应激反应

一些种猪经过长途运输,又进入新的环境生活,直接的反应就是跋行。尽管有些猪没有蹄部的眼观病变,但当检查猪蹄底、蹄冠时,会发现蹄部温度明显升高,被检查猪表现不安。已有研究证实,应激引起的皮质醇的大量分泌可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骨组织细胞凋亡。母猪完成生产繁殖任务所需的营养物质与维持母猪肢蹄正常功能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部分是相同的,母猪在完成生产繁殖任务所需的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任务加重需要量增多时,母猪应用应激机制动员机体贮备,优先保证繁殖后代所需,而应用应激机制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一方面大量动员机体贮备,另一方面分娩等应激也促使催乳素大量分泌,催乳素大量分泌,对保证泌乳具有积极意义,但也进一步加快了钙等营养物质流失,再者糖皮质激素加速骨组织细胞凋亡,出现骨质疏松。

2.7.2 年龄

随着年龄、胎次的增加,肢蹄病的发病也随着增加,尤以蹄裂和蹄变形最突出。后备猪和青年猪蹄壳薄嫩,加上其他因素影响,容易出现裂蹄、变形。 骨软症多见于后备母猪和初产母猪;后肢瘫痪多见于经产和产后母猪。

3.综合预防措施

尽管肢蹄病的形成原因很多,但只要认真分析引起发病的原因,就可以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3.1重视遗传因素,精心选育种猪 

育种上要重视对四肢的选育,在选种时应选择四肢强壮、高矮、粗细适中,站立姿势良好,无肢蹄疾患的公母猪作种用,淘汰四肢骨架结构不良的种猪。在群体选择上,要加强对肢蹄结实度的多世代选择,进一步改良猪肢蹄体尺结构和体型。

3.2搞好猪舍建设,加强环境控制

3.2.1 改善地面质量

猪舍地面应具备坚实、平坦、不硬、不滑、温暖、干燥、不积水、采光充足和通风良好,且易于清扫和消毒,保持适宜的光滑度和倾斜度,地面磨擦阻力系数控制在0.2-0.4,尤其是新场地。用砖或机械将过于粗糙的地面及设施磨平,不可有尖锐物。如是水泥地面,应坚持在水泥地面上辅以充足的垫料,既可保暖、吸潮、吸收有害气体、加大弹性、保持猪体清洁,又可大大减少肢蹄病的发生。如是平面非漏缝地板,要求既要平滑,易于清洗消毒,又要防滑。如是漏缝地板,要使漏缝孔周围边缘圆滑无刺,漏缝孔大小合适,间距合理,既要能漏粪尿保证卫生,又要不能让猪蹄陷入造成损伤。有条件的可采用环氧树脂漏缝地板或节能型畜床结构,使地面达到保温、有弹性、防水和坚固节能等综合性指标。地面坡度系数控制0.03-0.05

3.2.2 加强环境控制

在猪场建设设计时,要注意冬季防寒保暖,避免种猪冬季环境气温低、气候干燥;夏季防暑降温,如果使用水冲地面清洗猪舍,要安装轴流风机,尽快降低舍内湿度。搞好环境控制,不论哪个季节,如果冲洗地面,应尽快采用通风方式使圈舍干燥,以免种猪蹄部长时间浸泡在粪尿中,及时清扫积粪尿,最好是干清粪。在使用集中制冷时,不宜将猪安放在冷气出口处。 

3.3加强饲料质量管理,优化营养供给 

3.3.1 加强饲料质量管理

要求饲料原料质量要新鲜、无霉变。在原料霉变不明的情况下,使用优质脱霉剂,预防霉菌毒素的危害。避免长期使用生鸡蛋、磺胺类药物,以免生物素被拮抗。预防硒中毒和缺锌,定期检测猪场全价料,对全价配合饲料做全面分析。

3.3.2 优化营养供给

为了保证饲料中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维生素的供给量,必须喂给全价营养平衡的饲料,实现CaPSeZnMnCu等的最优配给,加大氨基酸铁络合物、氨基酸锰络合物、蛋氨酸锌、甘氨酸铜、酵母硒、酵母铬等有机微量元素的广泛应用。饲料中应供给充足的矿物质,保持钙、磷比例平衡。后备公猪的钙、磷比例分别不应低于0.9%和0.7%。维生素D缺乏时,除让猪多晒太阳通过阳光紫外线转化、补充部分维生素D外,现代研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族,作为一种减少肢蹄病的营养素有较好的效果。此外,经常给猪喂些晒干苜蓿、紫云英、大豆叶粉和添加维生素D,有助于防止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已发生肢蹄病的猪,补充硫酸锌、硫酸铜、硫酸亚铁、硒等微量元素,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3.4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发病机率 

3.4.1 加强运动

猪每天应有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四肢支撑能力,而且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改善整体循环,从而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规模化猪场应建立母猪恢复栏、运动场,整个怀孕期间母猪要有计划到运动场进行驱赶运动,以锻炼肢蹄。

3.4.2 搞好猪舍的环境卫生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可有效预防肢蹄病的发生。在栏舍用强酸、强碱、强氧化性消毒剂消毒后,应仔细清洗干净,待干燥后转入新猪。对于消毒剂残留,在做常规消毒后应间隔一定时间及时冲洗干净。做带猪消毒时,避免使用强酸性或强碱性的消毒剂。

3.4.3 勤于检查

秋冬季节天气转冷,经常检查猪的蹄壳,尤其是高龄母猪,发现过于干燥应隔3-5d涂抹一次凡士林、鱼石脂或植物油,以保护蹄壳,防止干裂并有消炎的作用。发现蹄趾甲过度生长时,注意对其进行修剪。

3.4.4 防止产生应激

杜绝粗暴对待、硬物驱赶、突然惊吓,防止机械损伤。

4.常见肢蹄病的治疗

对已经发生肢蹄病的猪,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有根据发病原因,对症治疗。

4.1风湿

风湿是由潮湿、寒冷、运动不足、饲料突变等诱因引起的。一般认为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病猪表现为突然发病,患部肌肉或关节疼痛,走路跛行,弓背弯腰,运步小心,运动一段时间后跛行可减轻。体温36℃-39.5℃,呼吸、脉搏稍增,食欲减退。可采取的方法有:1、使猪避免受风、寒、潮湿侵袭;22.5%醋酸可的松5-l0 mL肌肉注射或用醋酸波尼松龙3- 5 mL关节注射;3、用复方水杨酸钠10-20 mL静脉注射,或25%氢化可的松5-l0mL肌注,或用阿斯匹林3-5g内服,每日2次,连用7d

4.2挫伤

轻度挫伤病初肿胀不明显,以后肿胀坚实明显,体温升高,有时疼痛跛行;严重挫伤受伤部位迅速肿胀,疼痛剧烈。当组织炎和坏死时,感觉消失,运动障碍。治疗方法:将患部剪毛后消毒,用生理盐水冲洗患部,用鱼石脂软膏涂于患部或涂布龙胆紫。

4.3蹄裂

治疗方法:可用0.1%的硫酸锌涂布.并每日1-2次在蹄壳涂抹鱼肝油或鱼石脂,可滋润蹄部,并促进愈合。若有炎症可先清除病蹄中的化脓组织或异物,然后进行局部消毒,再按下面病菌感染病类型治疗。病猪应每日数次强迫起立活动,促进蹄壳的代谢与更新。

4.4病原微生物感染病

主要是链球菌、葡萄球菌、猪丹毒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可使用青霉素类、头孢类或者磺胺类药物与安乃近、地塞米松等药物对症治疗。